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国家公祭日设立10周年:一组数据见证他们铭记历史

今年是国家公祭日设立10周年。2014年12月13日,是第一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自此,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仪式都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集会广场举行。从家祭、城祭到国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铭记国耻,强我中华。

在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一组数据见证他们铭记历史、警醒未来——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总数仅剩32位】这是南京市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总数,他们的平均年龄已超过94岁。1987年南京首次统计幸存者时,记录在册的共有1756名。今年以来,已有6位幸存者相继离世。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总数新增至32位】这是获得认证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总数,其中,大多是幸存者家庭的二代、三代,也有部分第四代加入,年龄最小者9岁。代替幸存者赴日参加证言活动、记录幸存者口述生活史出版成书、开通社交媒体账号讲述历史……他们以不同方式将历史真相代代相传。

2024年10月11日,第三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左六)、刘民生(左七)合影。 新华社发

【纪念馆新增藏品26546件】十年间,不断新增的文物史料让侵略者的罪行昭然若揭。截至目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藏品总量超过19.4万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249套6418件。

【“哭墙”记录10665个南京大屠遇难同胞姓名】1995年初设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哭墙”上只刻有3000个姓名。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哭墙”经历数次增刻。

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局部图。新华社记者 邱冰清 摄

【每年参观人次约500万】2024年春节假期,约22.2万名观众从世界各地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据纪念馆统计,每年约有500万人次参观,人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也凝聚力量。

【19308名观众撞响和平大钟】自2018年9月18日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常态化开展撞钟悼念仪式。每天邀请首批进馆参观的12名观众代表共同撞响和平大钟,每天早上八点半,江东门的钟声总是准时响起,追思遇难同胞、祈愿和平。至今共举办1690场。

2024年9月18日,社会各界代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撞响和平大钟。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纪念馆观众留言125278份】2024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尾厅的留言区里,共有125278份观众留言,“历史”“和平”“铭记”“祖国”“繁荣”等为高频词。

【志愿服务队超过3.5万人“讲述历史真相”】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立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人数超过3.5万人。服务队从最初的60人,到如今35284人,其中11823人为近十年新增。如今,更多国际志愿者们参与其中,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述历史真相,并在史学研究、文史资料翻译、国际交流活动中发挥专长,祈愿和平的队伍不断壮大。(记者:蒋芳、邱冰清,海报制作:陈婕)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澳门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樊曦)记者22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25年1月5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新图车票于2024年12月22日起陆续发售。调图后,全国铁路安排图定旅客列车13028列,较现图增加230[全文]
    2024-12-23 02:03
  • 新京报讯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电动车和电池贴上专属“身份证”,一旦违规进入楼内就会第一时间报警。12月18日,北京移动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开展了北京首个“5G-A组网无源物联技术”试点,这也是5G-A在轻量应用方面的首次试水。5G-A[全文]
    2024-12-21 02:08
  •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田晨旭)记者从北京市气象局了解到,受冷空气影响,12日傍晚至夜间,北京市有小雪或零星小雪。预计12日傍晚前后,降雪自北京西部山区开始,夜间影响城区和平原地区。预计13日5时前,降雪过程结束。 “本次降雪过程中,[全文]
    2024-12-13 02:02
  • 今年是国家公祭日设立10周年。2014年12月13日,是第一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自此,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仪式都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集会广场举行。从家祭、城祭到国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铭记国耻,强我中华[全文]
    2024-12-13 02:02
  •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世界开放指数不断下滑,亚太合作面临地缘政治、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等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室主任任琳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世界怎么了,亚太怎么办”,习近平[全文]
    2024-12-10 02:03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挖掘历史资源,让数千年积淀的宝贵精神遗产焕发新的活力,这是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学术使命,也是我们这些学者要扛起的责任。”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全文]
    2024-12-05 02:02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澳门信息网 am.shenzz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